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創建于1958年,坐落于江南歷史文化名城江蘇常州,2002年由江蘇省常州化工學校與江蘇建筑材料工業學校合并組建而成。占地1119.86畝,建筑面積36.05萬平米。學校秉承“勵志·踐行”校訓,堅持“立足常州、服務江蘇、輻射長三角”辦學定位,面向“綠色智能”技術,設立7個二級學院,43個招生專業,重點打造應用化工技術、智能焊接、智能建造、檢驗檢測認證、現代商貿服務五大專業群,為綠色化工、高端裝備制造、檢驗檢測認證、現代建筑等行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學校是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試點院校、教育部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江蘇省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建有國家級重點專業2個、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骨干專業6個、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省級以上高水平專業群4個、省級品牌專業2個、省級高水平骨干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接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26門,建設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3個,中央財政支持高職實訓基地1個、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生產型實訓基地3個,入選全國高職高專創新創業30強、入選全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特色典型案例、建成省大學生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省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700余人,成人教育學生7600余人,年均社會培訓28000人次、職業技能鑒定6000余人次。教職工715人,其中專任教師590人,副高及以上273人,博士105人(含在讀27人),雙師比例85%。擁有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支,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0支,省級科技創新團隊3支,全國技術能手、省級教學名師、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333”及“青藍工程”、江蘇工匠、江蘇省技術能手等各類人才103人。
學校持續深化“三教”改革,精準培養“雙高三型”(品格高尚、技藝高超、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基于“四結合、六合一”理念的化工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55821”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石化行業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等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獲首屆全國教材成果一等獎1項,獲批十四五規劃教材16部、國家職業教育精品在線課程4門、國家教學資源庫3項。與常州工學院、常州大學、江蘇理工學院、淮陰工學院等本科高校開展“4+0”和“3+2”省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探索本科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學生獲省級以上競賽一等獎130余項,其中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化工生產技術賽項14連冠;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金獎、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TRIZ杯全國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一等獎3項。近五年招生計劃完成率、新生報到率、對口單招錄取分數線,畢業去向落實率、薪資、自身發展滿意度均等多項指標均居全省前列。2022年逾100多家上市公司到校招聘,90%以上畢業生在“長三角”區域就業,畢業生平均月收入4848元,17個專業起薪超過5000元,連續三年被評為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量化督導A等高?!?,榮獲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考核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
學校持續創新校企合作機制,深度推進產教融合。與中國中車集團等單位發起成立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參與常州市域新能源產教聯合體建設,與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江蘇檢驗檢疫質量研究中心、中國檢驗檢測學會共建常州檢驗檢測認證學院;與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共建國家開放大學石油和化工行業學院;牽頭組建全國檢驗檢測認證職教集團、全國現代焊接職教集團、全國醫療建筑職教聯盟、長三角綠色化工與醫藥一體化發展職教聯盟。聯合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哈爾濱焊接研究所、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團)、中檢邦迪、京東集團、中天汽車、北京東方仿真、藍澄晶體科技等大院大所及龍頭企業,共建12個產業學院、20個省級實訓平臺,3個國家級實訓平臺,累計吸引企業投入8420萬元。與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等行業領軍企業實施現代學徒制項目47個、訂單班30個(其中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1項)。
學校持續推進科技創新,高效供給高品質技術服務。建有各類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25個,其中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工程中心3個,省級服務平臺2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年度“四技”服務到款額超5000萬元,科研到賬經費超2000萬元,連續多年位居省內高職院校第一方陣。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是全省少數具備獨立申報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格的高職院校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重點科研任務數量均居全省前列。擁有高職唯一具有合同認定資質的省級技術轉移中心,年度成果轉化到賬1200萬元。四度蟬聯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道路,穩步推進國際化進程。建立中德職業教育與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國際交流平臺,入選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2020年智能制造領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養基地”首批承建單位。成立緬甸曼德勒分校、中德設計與數字媒體學院、柬埔寨亞龍絲路學院、中德國際焊接技術培訓與考試中心等中外合作育人平臺。與中緬鎳業(緬甸)有限公司合作實施的訂單教育項目入選“留學江蘇”優秀人才遴選計劃(TSP),巴基斯坦“鄭和中心”項目入選江蘇省外辦“1113”工程。累計招收學歷留學生254人,覆蓋18個生源國。引進ISO9606國際焊工考核標準、澳大利亞TAFE建筑工程技術課程等8個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及標準,化工應用技術等三個專業開展UK NARIC國際化專業認證,獲批國家漢辦HSK等級考試直屬考點,獲評中國職業院校世界競爭力50強。主持開發非洲國家職業標準6項,在巴基斯坦、緬甸、越南、孟加拉等國建成一批海外教師工作站、海外人才培養基地。與東南亞周邊國家近40所學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與俄羅斯、韓國、日本、英國、泰國以及臺灣、香港地區30余所高校結成姊妹學校。
進入新時代,學校將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文化鑄?!鞭k學理念,依托長三角地區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優越的人文、地域條件,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培養力、創新力、服務力卓越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強校,成為綠色化工、高端裝備、檢驗檢測和智能建造行業卓越工匠培養高地、產業技術創新高地、優質服務供給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
(注:相關數據截至2023年7月15日)
?
學校主要成果?
榮譽名稱 | 授予單位 |
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 教育部 |
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 | 教育部、財政部 |
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 | 教育部 |
2017年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 教育部 |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優質??聘叩嚷殬I院校 | 教育部 |
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 | 教育部 |
節水型高校 | 水利部? |
優質省級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 | 教育部、財政部 |
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
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試點院校 |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單位 | 教育部 |
第十屆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
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 | 江蘇省人民政府 |
2015-2018年連續4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 | 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 |
2018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育人成效50強 | 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 |
2019-2020年全國高職院校競爭力排行榜第52名(江蘇省內第7) | 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CASEE)、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聯合發布 |
江蘇省文明單位 |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江蘇省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 |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 |
連續9年江蘇省學生資助工作績效評價優秀單位 |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 |
江蘇省平安校園建設示范高校 |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綜治辦、江蘇省公安廳 |
江蘇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 | 江蘇省發改委 |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省級優質高等職業院校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示范性高職園區建設院校 | 江蘇省教育廳 |
首批通過江蘇省新一輪人才培養工作評估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屬高校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試點院校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創建學校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教學工作先進高校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教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智慧校園示范校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教育信息工作先進單位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高校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體育特色學校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教育新聞宣傳工作優秀單位 | 江蘇省教育廳 |
江蘇省公共機構節能低碳示范單位 | 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 |
2018-2021年度全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 江蘇省體育局 |
江蘇省文明校園 |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全國高職院校2019年校友工作先進單位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
全國建材行業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 |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 |
中國石化工業院校文化建設先進單位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
全國紅十字模范單位 |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 |
?